“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 苏州大学城(独墅湖科教创...[图]

基础部2016-07-26访问数:1260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7月19日至21日,中外联合记者团探访了位于苏州市以东的苏州工业园,体验苏州工业园式的“开放”。记者特别注意到,苏州工业园内的大学城不设围墙,企业办公楼之间也不设围墙。苏州工业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常务副主任蒋卫明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打破这些围墙,我们鼓励开放式的文化。”


苏州大学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城
    据蒋卫明介绍,园区是从2002年开始建设大学城(即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学校与学校之间不设围墙,也不需要刷门禁卡,所有人员自由出入。另外,大学城建有公共的宿舍区,为没有专门宿舍楼的大学统一提供学生宿舍,目前可容纳2万多名学生。比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没有自己的学生宿舍,其1万多名学生都住在公共宿舍区。公共宿舍使得来自不同大学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到一起,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
    蒋卫明说,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截至2016年,园区已经有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等共计26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高校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高达50%以上。
    蒋卫明表示,不只大学城,企业办公楼和写字楼之间也不设围墙。园区设有公共的就餐区,方便人员交流。园区还会定期举办很多主题活动,为企业人员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他说:“我们希望打破这些围墙,我们鼓励开放式的文化。”
    园区内的苏州安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长泉来自香港,他说,园区会对初创的科技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扶持。另外,物以类聚,这里人才聚集,大家互相出谋划策,自由交流的氛围很好,“资金和交流对我们帮助最大”。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


    打通“政产学研资介”链条
    蒋卫明表示,园区引进的院校大多以理工科为主,这些院校除了教学,还做科研和孵化。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就已经成功孵化高科技企业35家,并帮助6家企业获得千万级别的融资。
    蒋卫明说,现在园区实行教授到企业担任技术副总,以及企业老总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因为教授有很多技术,有很多科研的成果可以运用到商业中,进行产业化。而园区很多企业家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对于国内教育理念的推陈出新也有好处。
    “产学研之间也有一堵无形的围墙,我们要打破这堵墙。”蒋卫明说。
    此外,大学城里还有一所特别的“苏州独墅湖创业大学”,为公益性质,对所有报名人士免费开放,不过目前的学员大部分还是在校学生。蒋卫明说:“我们的理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理念。我们并不认为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是需要对创业有所了解,这样当你有机会、有想法、有条件时就可以选择创业。选择打工的人也可以运用这些理念去帮助别人创业。”
    而这只是园区提供的服务之一,蒋卫明将其归为园区致力于创造的“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链条中的“政”。园区对传统的“产学研一体化”目标进行了延伸和提升。


西交利物浦大学


    国外学术成果可“直接落地”
    据蒋卫明介绍,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经形成了从专科直到博士研究生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历的完整体系,成为国内中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度最高、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最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2012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截至2015年,园区内的留学生达到了2350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张鹏表示,除了留学生,园区内也聚集了很多外籍教授,并且很多教授的国外专利在园区内实现了产业化,“比如新加坡没有畜牧业,所以相关专利在新加坡就只是一张纸,用不上。但是在中国,在园区,他们找到了用武之地。”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


    从事新型疫苗研究的殷波说,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的博士生,2014年跟着导师一起来到园区创业,他们的核心技术团队都是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过来的。“我们在这里既能做科研,又能做产业化输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015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这也是国务院继1994年批复开发建设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之后,时隔20多年第二次专门为园区发文,推动园区发展。这意味着苏州工业园区再度承担起全国开发区改革试验、开放创新的探路先锋重任。


信息来源:2016学院招生宣传组 www.sipac.gov.cn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