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全新概况
2007年3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由微软(中国)、苏州科技城、高博教育管理(苏州)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创建,旨在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培养软件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拥有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地处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西校区是学院主校区,地处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现有各类在校生近7000人,教师300多人。
学院以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国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高职院校为目标,以国际化办学,特色化发展,职场化育人为办学理念,注重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积极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群为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等专业群协同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设有软件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与艺术学院、国际商务系、航空技术系、苏南民间工艺学院、基础部、本科部、国际学院、实训研发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内设机构22个,开设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网络系统管理、环境艺术设计、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31个专业,形成了软件技术、智能系统集成、创意数字艺术、现代商贸服务等4大专业群,初步形成了“政、校、企及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等多方参与,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
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举办者曾任全球it名企高管的丰富社会资源,与微软、思科、埃森哲、苹果、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名企签订了多层次合作协议。微软(中国)参与学院创建,并在学院建立了微软国际认证考试中心,同时配套创办苏州软件(微软技术)实训基地;埃森哲公司与学院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中国移动公司与学院共同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移动互联网实训基地等。学院还拥有拥有实力雄厚的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企业――冠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由学院董事会投资建立,主要为国际品牌的智能移动终端提供研发、测试服务,拥有150名专门研发人员、400个软件测试岗位,为师生提供实践基地。学院大力开展以移动软件应用开发技术为主的职业培训,采用教师混编、案例教学、项目工场等模式,仿真企业环境,解决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的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全国大学生近万人。
学院大力推进多元化、国际化办学。先后与美国威诺那大学、英国斯泰福厦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城市大学、法国商盟商学院及马来西亚精英大学等国外大学合作,提升教育理念,并为学生海外留学提供便捷通道。院内设有法国商科联盟中国中心、英国斯泰福厦大学中国中心等高等教育机构,使学院在校外国留学生人数居全省高职院校之首,是江苏省政府确定的“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院校。
办学以来,学院发展态势良好,先后被认定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院校、苏州高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有“软件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高职教育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基地,先后荣获“江苏省国际教育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文明宿舍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食堂先进单位”、“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2015年3月,学院完成资产过户,同年5月,学院被教育厅确定为全省自主确定招生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学院紧紧围绕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力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服务业和传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软件专业与其他专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互联网+学院”。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国家高新区经过20多年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龙头”,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我国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146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31160家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7.4%……经历20多年建设发展,国家高新区如同“火炬”,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标志性引领作用。
1、国家高新区:任务是引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中关村,老牌的国家高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孕育了280多家上市公司,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2015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获专利授权34946件,同比增长52.2%。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激发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国家高新区如同创新进步的“火炬”,引领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2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和政府的结合、中央与地方的结合,科技创新资源迅速聚集,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探索了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科技部高新司司长秦勇说。
聚集大量创新要素,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载体。2015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4521.6亿元,占全国企业的31.8%,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国家高新区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科技部统计显示,国家高新区内目前共有从业者1719万人,52.7%大专以上学历,82.2万名硕士,8.9万名博士。
秦勇说:“国家高新区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引领辐射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提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国家高新区:使命是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主体!
平均每小时新注册一家科技型公司,三星、强生等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入驻,资源聚集效应不断凸显……西安高新区承担着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全新使命,这里以统筹创新要素、畅通转化通道、推动创新创业、提升开放水平的一系列“组合拳”,不断激发出自主创新活力。创新征途上曾经的“追随者”,正在成为新的“领跑者”。
“不能等,更没得靠,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蝶变。”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说。
济南高新区拥有齐鲁软件园、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汇聚浪潮集团、中创软件、华天软件等知名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大数据领域,浪潮集团打造“数据工厂+数据产品+数据电商”的大数据产业形态,推动数据开放、数据交易和创新应用。其中,浪潮集团为济南建设的政务云中心是国内首个整体服务外包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开启了济南市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新模式。
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净利润1.6万亿元。3个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63个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10家高新区增速在20%以上。42家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比重超过20%,21家超过30%,7家超过50%。
国家高新区形成了支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群体,持续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主体,涌现出一大批以创业咖啡、创业苗圃、新型孵化器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模式正在成为我国的重要创业模式,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
3、国家高新区:要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创新创业“乘法”!
从“无为而治”到“顺势而为”,这是天津高新区秉承的理念,为科技小巨人企业的诞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无为而治”,为企业营造干净纯粹的创新创业环境,始终致力于打造适于创新创业要求的完全市场经济环境的“小而强”政府;“顺势而为”,为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创新浓度。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为高新区创新浓度增加“质”和“量”。
秦勇说,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创业企业注册手续,创新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向产业组织者转变。
“极简审批、保姆式服务、打造有温度的园区;给企业松绑、放手让企业家去创新,从而释放活力……这些都是高新区推进科技创新的有效手段。”海南海口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顾刚说。
国家高新区围绕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在科技和经济结合、科技和金融融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聚集、新型创新组织发育、产城融合、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新四条”“黄金十条”“科技新九条”……国家高新区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极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同时,集聚了一批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和园区运营机构,形成较完备的投融资体系,优良的“园区生态”让创新创业再无后顾之忧。
4、中央政府对高新区的新要求:四个率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三个面向”对国家高新区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出要推进国家高新区按照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与“双创”已然成为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
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创造能力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范式,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四个率先”:
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和响应机制逐步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新动力基本形成。
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高度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率先形成经济、科技、生态有机统一、绿色、协调、共享的科技社区。园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建成一批产业社区、创业社区和大数据园区。
率先形成全球链接辐射广泛深入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园区,基本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节点。
点燃科技创新发展的“引擎”,国家高新区也必将如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科技创新未来发展之路。
信息来源:2016学院招生宣传组